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
日期:2018-08-06阅读: 8249 次
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
从晋国开始延续多个朝代
我国传统节日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,有的是以追念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为主的,如寒食节。民俗专家介绍说,寒食节在农历三月,清明节的前一天。这个节日从晋国开始,在延续了多个朝代后,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代替。
民俗专家、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,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。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。
春秋时代,晋国公子重耳逃往在外,生活艰苦,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。后来。重耳回到晋国,做了国君(即晋文公),封赏有功之臣。唯独结子推拒绝接受封赏。他带母亲隐居绵山,不肯出来。晋文公无计可施,只好放火烧山,逼其下山。谁知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。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,并修庙立碑。同时,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,“寒食禁火”,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,只能吃干粮和冷食。
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,“寒食禁火”的习俗,被后人流传下来,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。
民俗专家介绍说,汉代以前,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,以一个月为期。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,对身体实在不利,汉代改为3天。
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,延续了不少年代,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,如三国时期的曹操。但时间不长,“寒食禁火”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。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,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,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,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。
专家表示,寒食节时在清明节的前一天,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,久而久之,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。晚唐、宋以后。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、消衰。到了元代,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。明清时代,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,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。
摘自08年4月2日《沈阳日报》
本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