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族葬俗
日期:2018-09-11阅读: 8716 次

  穿开凡:回族丧葬习俗。开凡是穆斯林亡后用以给亡人穿的白布尸衣。穿开凡即穿尸衣。“开凡”使用白棉布,共约需12?13.5米。男亡人穿3件:第一件为内衣(亦称中衣),用半幅白布,在上面开圆口,从亡人头部套下覆盖过膝;第二件为小殓衣(小卧单),用一幅半白布裹一层(露出头脚);第三件为大硷衣(大卧单),用二幅白布再裹一层缝住,戴上帽子。然后头脚两端用白布条扎住,系上白布腰带。女亡人穿5件。除以上3件外,加盖头和裹胸布。穿法同上,只是须将头发分成两股,分别遮盖胸部。阿訇诵经后,用埋体匣(公用)将亡人抬(或车送)至墓地下葬,埋体匣送回清真寺。赤峰地区俗称穿开凡为穿布。

  站哲那再:回族丧葬的追悼仪式。“哲那再”,阿拉伯语,意为祈祷。站哲那再的人须沐浴净身,由阿訇带领,并根据埋体的长度和参加者的多少分站成数排,称为站班。届时阿訇念“抬克必尔”(真主伟大)四遍和祈祷词,意为为亡人祈祷。给男、女亡人祈祷的内容也不同。赤峰地区站哲那再时,先传香炉,即用点燃的卫生香以传递形式,围绕净匣(埋体匣)转三遍,以示焚香去腐,调节空气,接着站哲那再。


 在回族的风俗习惯中,最有民族特点的丧葬仪式当属具有浓厚伊斯兰风情了。回族人把死叫做“无常”或“归真”,称死者为 “亡人”或“埋体”。病人已死,叫做“咽气”,一般忌说“死”或“死人”。他们以“得土为安”,有人“无常”之后,实行土葬,反对火葬,因“真主”对坏人死后有“火狱”之故。实行速葬,一般埋葬不隔夜,早亡晚葬,夜亡早送,若子女亲人在外,临终前有遗嘱时,可以等一二天,但不得超过三天以上,以免死体腐烂、发臭。如死于轮船即可海葬,死于异地者可以就地安葬。回族人不用棺木,无论贫富贵贱辈份大小,一律平等。回族有自己的坟场,不去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场里埋葬。有些坟地由姓氏来命名,如广州宛葛斯墓、福州阿莱丁墓、扬州穆斯林先贤普哈丁墓、南京的郑和墓、刘智墓、常遇春墓。有些墓地以时间、人口、地方命名。如呼和浩特回民坟中的老坟地,自明末清初就美观清洁,遗体要经过修面、修胡须,理掉过长的头发,其它部位过长的毛发也要剪短或剃掉。还要修剪手指甲和脚趾甲,清除污垢。亡人葬前,必须沐浴。浴者3人,须男人为男亡人浴;女人为女亡人浴。浴前,浴者要大小净,然后撤去亡人身上盖的白布单,脱去亡人衣,移尸浴床(俗称“水板”),用白布遮其下身(自脐至膝)。此时,点香,传颅,三浴者分站亡人两旁和足下,轮番传递3周。然后用汤瓶装上温水,一人执瓶,一人戴上净水套,先头面次两臂,再洗足,洗上身,用毛巾拭干;之后掀起遮布(但不露羞体)浴下身,另以毛巾拭干。如此自右至左连冲3遍。浴毕,仍用于净白布覆在“埋体”之上。顷刻,将做好的“开凡”拿来,按程序给亡人穿上。
  病人亡故,即在族内邻里申请为亡人穿扩,即打墓。墓坑深浅,视土质而定,土质坚硬的,打5尺余即可;土质松软的,可深至9尺。墓坑长6尺,宽3尺。离底1尺穿塘挖墓窑。窑一般朝西壁挖,口小里大,俗称“偏堂”;在山坡地,可以坑底朝北挖一洞穴,俗称“撺堂”。堂口呈弓背形,高2尺许、宽3尺,长6尺开外。北端为亡人削一土枕。尸体的放法:必须是头朝北,脚朝南,面朝西。

本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